EMC check list 之 PCB placement
十幾年前因為自己不好使的腦袋而興起了一個念頭,於是動手將自己所知道的EMC相關知識分門別類,列成 check list 以輔助我貧乏的記憶力。看看這十幾年來的成果也讓自己相當滿意,目前粗估已記錄了1200條左右,當然難免會有些灌水、重複,但實質也該有1000條以上,自己都不太相信這個數字,但五十幾頁的WORD文件卻又是實際的在我電腦裡。
這份資料是我十幾年EMC生涯所留下的唯一證明,敝帚不自珍,有想到就貼個兩、三條上來,希望能對各位有些幫助,錯誤之處請各位指教,不足之處請各位補充,互相砥礪,讓EMC這條路走起來不要總覺得這麼孤單。
就先從EMC的最基本,PCB設計的PLACEMENT開始談起
1. 儘量只用一塊PCB,否則儘量考慮使用connector取代連接線,並將PCB以垂直重疊代替水平放置
2. PCB間的連結線儘量絞線、縮短或加core,並注意地線的數量與排列
3. 所有主動元件為第一優先排列於PCB同一面中間,功能相互作用元件儘量擺放在PCB同一面且位置越近越好,縮短佈線長度以減少阻抗與回路面積
顶起,多谢楼主无私奉献,希望国内EMC行业越来越好。 没有了? 请问楼主 第一条为什么用connector 代替线,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关注,学习一下 感谢MIC无私分享,那我就一条条解读,也是和MIC交流讨论学习,不足之处请MIC和大家斧正,我也学习:
1. 儘量只用一塊PCB,否則儘量考慮使用connector取代連接線,並將PCB以垂直重疊代替水平放置;
——这就是所谓的共板设计,主要是为减少互联排线影响,但是,防雷板、功放板一般还是独立的好些;如果多快板,用连接器连接针短,比排线影响要小,垂直代替平放是为了减少相互间耦合;
2. PCB間的連結線儘量絞線、縮短或加core,並注意地線的數量與排列;
——基本上是我第一天解释的意思,双绞、减短、加磁环都是为减少排线影响,地线排列就是要将地线和信号线均匀排列,最后每根信号线边有个地线;
3. 所有主動元件為第一優先排列於PCB同一面中間,功能相互作用元件儘量擺放在PCB同一面且位置越近越好,縮短佈線長度以減少阻抗與回路面積;
——指按模块电路布局、辅助电路围绕核心电路布局,可以缩短布线长度和减小环路面积。 感谢,楼主实在太让人感动了,今后努力学习好MIC的共享。 桃花岛主 发表于 2013-9-9 23:21
感谢MIC无私分享,那我就一条条解读,也是和MIC交流讨论学习,不足之处请MIC和大家斧正,我也学习:
1....
感谢楼主解读 只貼三條就被加精,讓我感覺有些壓力,我說的不一定全對,請各位思考後再吸收,免得被我誤導,EMC的一些"準則"也常常會因為現場與實物的一個不起眼之處就翻盤成FAIL的元兇(如前兩週小白發的移除濾波電容反而PASS那一帖),希望各位自己要小心,當然也別忘了論壇上眾家兄弟都很樂意幫忙出點主意。
基本上我每天會貼三條上來,不一次貼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每天能花一點點的時間思考,化為自己的知識,否則這份資料用處不大,也希望這些帖子由大家一起努力成就。
每一帖結束後,我會將大家的意見整理一遍成完整版再發表於最後。
這一帖是PCB的PLACEMENT,目前整理出13條,本星期結束,下星期會另外發一帖,題目是PCB的PARTITION,約有30條,約兩星期結束。
感謝島主的補充說明,我也再補充一下(由於本帖是CHECK LIST,所以有些比較詳細的資訊需要有人問了,我才會說)
1. 儘量只用一塊PCB,否則儘量考慮使用connector取代連接線,並將PCB以垂直重疊代替水平放置;
——这就是所谓的共板设计,主要是为减少互联排线影响,但是,防雷板、功放板一般还是独立的好些;如果多快板,用连接器连接针短,比排线影响要小,垂直代替平放是为了减少相互间耦合;
——以連接器取代連接線是基於以下考量
a. 連接器成本低於連接線
b. 產品生產速度較快
c. 線路短,有利EMI、EMS
——以垂直代替平放,也可考慮為L形結合,我是基於以下考量
a. 多層板時可以內層之GND層作為屏蔽(因此本條可能就不適用於單層板或雙層板,可能會變糟,但也不好說,與每一個EUT的元件佈局有絕對關係,很講運氣)
2. PCB間的連結線儘量絞線、縮短或加core,並注意地線的數量與排列;
——基本上是我第一天解释的意思,双绞、减短、加磁环都是为减少排线影响,地线排列就是要将地线和信号线均匀排列,最后每根信号线边有个地线;
3. 所有主動元件為第一優先排列於PCB同一面中間,功能相互作用元件儘量擺放在PCB同一面且位置越近越好,縮短佈線長度以減少阻抗與回路面積;
——指按模块电路布局、辅助电路围绕核心电路布局,可以缩短布线长度和减小环路面积。